- 十宗收教
- ﹝出華嚴經疏﹞ 唐賢首法藏國師為宗計不同, 乃開十宗, 判五教, 收釋一代聖教, 理無不盡。 故前六宗收小乘教, 第七宗收始教, 第八宗收頓教, 第九宗收終教, 第十宗收圓教。 故云十宗收教也。 〔一、 我法俱有宗〕, 謂此宗執著有我, 及計有無等法悉皆是有, 是為我、 法俱有宗。 〔二、 法有我無宗〕, 謂此宗計諸法是有, 不離色心; 而於我相, 了不可得, 是為法有我無宗。 〔三、 法無去來宗〕, 謂此宗計一切現在法是有, 計過去未來之法俱無, 是為法無去來宗。 〔四、 現通假實宗〕, 謂此宗計現在法通假通實也。 通實者, 計五蘊法以為實有; 通假者, 計十二處十八界以為虛假, 是為現通假實宗。 (五蘊者, 色蘊、 受蘊、 想蘊、 行蘊、 識蘊也。 十二處者, 眼處、 耳處、 鼻處、 舌處、 身處、 意處、 色處、 聲處、 香處、 味處、 觸處、 法處也。 十八界者, 眼界、 色界、 眼識界; 耳界、 聲界、 耳識界; 鼻界、 香界、 鼻識界; 舌界、 味界、 舌識界; 身界、 觸界、 身識界; 意界、 法界、 意識界也。 ) 〔五、 俗妄真實宗〕, 謂此宗計世俗之法皆是虛妄, 出世之法皆是真實, 是為俗妄真實宗。 〔六、 諸法但名宗〕, 謂此宗計一切諸法, 唯有假名, 無實體性, 是為諸法但名宗。 〔七、 三性空有宗〕, 謂此宗但說遍計一種性是空, 依他、 圓成二種性是有, 是為三性空有宗。 (遍計性者, 謂眾生迷惑, 不了諸法本空, 妄於我身及一切法, 周遍計度也。 依他性者, 謂所有諸法, 皆依眾緣相應而起, 都無自性也。 圓成性者, 謂真如之性, 不遷不變, 圓滿成就也。 ) 〔八、 真空絕相宗〕, 謂此宗說真空實相之中, 絕一切虛妄假名之相。 故般若心經云: 是故空中, 無色, 無受想行識等, 是為真空絕相宗。 〔九、 空有無礙宗〕, 謂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, 故不礙有; 談有是即空之有, 故不礙空。 二互交徹, 圓融無礙, 是為空有無礙宗。 〔十、 圓融具德宗〕, 謂此宗說一切諸法, 稱性圓融, 具足眾德, 周遍含融, 事事無礙, 主伴無盡, 是為圓融具德宗。 (主即佛也, 伴即菩薩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